2对外谨慎——重新建立与英国的外交关系,确保法国不会在短期内继续对德国施压。
    3经济恢复——削减军费,调整工业生产,让德国尽快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
    俾斯麦很清楚,现在的德国已经无法再挑战英法,它需要时间,需要机会,需要一个新的战略布局。
    柏林的街道上,没有战败者的愤怒,只有战争带来的沉默和思考。
    尽管有些激进分子希望动报复行动,但绝大多数的德国人都明白,德国之所以战败,并不是因为军队不够勇敢,而是因为费里德让他们陷入了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
    一位退役的德军上校在酒馆里低声说道:“如果不是那个恶魔,我们本可以赢得这场战争。”
    另一位士兵则叹息:“但至少,我们还保住了德国。”
    俾斯麦正在推动一系列恢复经济的计划,他知道,如果德国能够挺过这段时期,未来仍然有希望。
    历史不会终结,德意志帝国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灭亡。
    然而,在战场上牺牲的那些人,再也无法看到这一天了。
    而在当天,柏林的命运生了转折。
    费里德·巴托里成为德国的禁忌之名,所有关于他的记录都被销毁,他的影响力将逐渐被抹去。
    俾斯麦重新执掌德国的政局,他的外交策略将决定德国的未来走向。
    威廉二世意识到,德国不能再轻易挑起战争,但他仍然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振雄风。
    德国不会忘记这场战争,但它也不会被仇恨束缚。
    柏林的街头,一位年轻的德国少年望着远方的夕阳,低声说道:
    “德国还没有倒下,我们总有一天会重新崛起。”
    1889年12月1日,圣彼得堡的冬宫,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象征着俄国帝国的辉煌与威严。
    窗外,涅瓦河被冰雪覆盖,沉静而冷峻。
    亚历山大三世端坐在皇座上,目光深沉,眼前的地图上标注着欧洲的最新局势。
    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奥斯曼帝国已转型为土耳其共和国。
    俄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欧洲格局已然生变化。
    站在皇帝面前的,是两位沙俄的重要大臣——谢尔盖·维特(seri91itte)与彼得·斯托雷平(pyotrsto1yp)。
    他们都是帝国未来的关键人物,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思路。
    亚历山大三世缓缓开口,语气威严而稳重:“你们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俄国虽然没有派兵参战,但欧洲已然生变。
    对我们来说,这究竟是机遇,还是隐患?”
    维特先站出来,沉稳地说道:
    “陛下,从整体上来看,这场战争对俄国而言是有利的。
    我们没有卷入其中,却见证了德意志的削弱与奥匈帝国的解体,这让我们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他指向地图,继续分析:
    “先,德意志虽然仍然存在,但他们已经元气大伤,短期内无法再挑战欧洲的均势。
    英法虽然是胜利者,但他们的矛盾依然存在,法国希望削弱德国,而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的平衡。
    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寻找机会。”
    “其次,奥匈帝国的分裂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利好。”
    维特目光锐利,指着奥地利和匈牙利:“奥地利已经失去大国地位,匈牙利也不再是一个强权国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