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上下五十口,血淋淋的例子,已经将百官给震慑住了。
    在董卓这里,绝对没有士大夫口中说的那种祸不及家人的仁义。
    故而哪怕是联军占尽了优势,洛阳的文武百官都十分的老实。
    他们都愿意当一个旁观者。
    当然了,他们非常希望联军可以胜利,让大汉重新回归到以前的模样。
    事实上,董卓的霸道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权臣的底线。
    以前的权臣,哪怕一手遮天,对朝中文武也比较客气。
    朝中百官是该有的福利和权力是一点不少,大家伙可以非常愉快地玩耍。
    董卓已经打破了大家愉快玩耍的潜规则,动不动就杀人。
    要说董卓残杀百姓,文武百官也就是口头上说说,也不会真正和董卓硬着来。
    可杀官员,那大家伙就难办了。
    今天除了朝中大佬发现异常,一些眼尖的官员发现朝堂外的西凉士兵比以往的要多一些,而且他们的刀子都已经拔出来了。
    最为明显的就是吕布居然扛着方天画戟上朝。
    这一切都在昭示着董卓要有大动作。
    刘协坐在御座上,文武百官就位。
    董卓倨傲地站在刘协的身边,吕布虎视眈眈地盯着所有的文武百官,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刘协看着身边的董卓,脸上没有太多的厌恶。
    不是刘协没心肺,而是刘协的性格打小就沉稳。
    在刘协看来,董卓残害百姓,屠杀官员,淫乱后宫,可谓是恶行累累,罊竹难书。
    实际上,董卓对刘协很好。
    刘协得到了很大的尊重和自由,从来也不会对刘协恶语相向,更不会像一些朝臣那样要求刘协怎么做才能够当好一个皇帝。
    董卓对待刘协,更像是一个长辈对子侄的态度。
    董卓看该来的官员都来齐了,高声说道:“今日朝会,本太师宣布一件事情。
    如今逆贼作乱,黄巾复起,洛阳城岌岌可危,民不聊生。
    为大汉江山社稷计,决议迁都长安,重铸大汉荣光!”
    “迁都长安?!”
    满朝文武都震惊了。
    他们是料定今日会发生大事,但实在没想到会是要迁都长安啊。
    王允坐不住了,哪怕面对董卓的威胁,他也要站出来,说道:“太师,迁都之事,事关重大。
    稍有不慎,动摇国本。
    还请太师三思!”
    曾经当过董卓上司的张温也站出来,说道:“自光武中兴之后,洛阳立都数百年,岂能轻易迁都。
    长安虽为大汉龙兴之地,可年久失修,难以承载大汉社稷。”
    王允和张温两人率先发言,让朝中文武似乎有了底气,纷纷向董卓进言。
    百官的意思非常明确,那就是不要迁都。
    同时,百官们也看出董卓现在今非昔比了。
    要是董卓占尽优势,他一定牢牢霸占洛阳不放手。
    之所以要迁都,那就是意味着董卓已经被逼的不行了,要跑路了。
    只要把董卓拖住,不让董卓迁都,那么大汉就会有希望了。
    可是文武百官想得很好,董卓就会听他们的么?没看到老成谋国的杨彪一直都沉默不语,连眼皮都没有睁开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