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现实的社会,有人富,有人穷。
    而作为京城的标签——胡同,特别是冬日的胡同,最具有老京城特有的气息。
    这里有京城的市井生活,一扇扇刷了新漆的朱红色大门口,一对对高挂的红灯笼,门口堆放着蜂窝煤,红红燃烧的蜂窝煤,成为寒冬温暖的小幸福。
    总能见到卖冰糖葫芦的生意人经过胡同,他们或推车或肩扛,红彤彤的山楂在糖膜的包裹下格外诱人。
    被三三两两的大小孩子围住,各自买上一支,咬上一口,嘎嘣脆酸中带甜,唇齿留香,好不惬意。
    苏辰与薛瑜关上院门,从胡同里出来。
    刚走了两步,苏辰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
    “好像咱们回京城之后,都没有去百花深处那边看,要不我们抽个时间过去看看?”
    “看吧,买房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
    薛瑜笑着说道:“这一点就不劳苏老师记挂了,你没回来之前我已经去看过,没有出现什么漏水漏雨的情况。”
    “那就好!”
    苏辰点点头。
    自从搬到三庙街这边,他就没怎么去过百花深处。
    再说也不是天天有时间去那边溜达。
    薛瑜跟着说道:“而且我还请了工人去打扫,所以你就不用太担心,我看要是等到你出国,我啥事也不干,天天盯着那几套房就行了。”
    “我还觉得有点少,要是等到合适的时候,我还想多攒两套。”
    苏辰分析着道:“房这种东西自然是不能嫌少,必须要多多益善。”
    “好吧,那要是你真有中意的,改天就去再买一套。”
    两人从胡同里出来,去了附近的邮电局投递信件。
    一封是发往香港的,一封是发到深城的。
    正准备离开邮电局,薛瑜突然说道:“你有没有忘记你刚上京城那会儿要买邮票的事儿?”
    “这种事怎么可能忘记?”
    苏辰笑着说道:“其实那也就是压箱底的东西,说是收藏,可能等到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了。”
    “我看你现在连地窖里有多少东西你都没记住。”
    薛瑜好笑着说道:“前几天我去故宫里采访时,突然遇到朱老先生,他还跟我问了你现在的情况,问你有没有看他给你的那两本书。”
    “那你怎么说的?”
    自从从朱老先生那里拿的那两本书之后,苏辰还没怎么认真翻看过。
    “我还能怎么说?我就说你忙着出国的事情都没怎么好好看。”
    薛瑜说道:“要是我说你全部看过了,万一朱老先生来做客时,要考你怎么办?”
    “反正事实也就是这样。”
    苏辰耸耸肩:“那我有时间得翻看一下这几本书,免得万一哪天朱老先生真的上门来做客,要问我一些问题,我回答不出来,那就丢脸丢大的。”
    “你要是回答不出来,朱老先生肯定以为你不学无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