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半只烤鸭,一斤猪头肉。”
    陈华江闻着香气直接走了过去。
    “好嘞。”
    老板是个三十来岁一脸憨厚的中年人,闻言大声应道。
    望着他麻溜的动作,飞速将烤鸭剁片,油脂四溅,猪头肉扮香菜,亦是香气飘舞。
    陈华江忽然有些感叹,这些东西在过十几年可就没了,想吃都没的吃。
    未来烤鸭都是速成鸭,中华土鸭连个种苗都没能留下。
    生猪到是好一点,黑猪还有人养殖,但是主流市场亦是被国外白猪占据。
    “一共三块钱。”
    老板将东西麻溜的用油皮纸打包,推倒陈华江身前。
    “用塑料袋装着吧,这我也不好拿。”
    陈华江一边将三块钱递给老板,一边说道。
    “什么是塑料袋?”
    老板一脸蒙圈的看着陈华江问道。
    呃,陈华江这才反应过来,这年头还没塑料袋。
    那东西得九十年代才会出现,在两千年后大范围普及。
    当时聚乙烯生产基地还闹出过不小的风波,国内被弯弯摆了一道,导致当时的聚乙烯工厂建设足足浪费了两年时间。
    这好像很有搞头,是一笔大买卖。
    塑料袋在以后可是大买卖,而且陈华江也知道过几年聚乙烯谈判路线,两年的空档期足够让他有所作为。
    想着陈华江决定回去好好琢磨一番,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以他的目光来看,聚乙烯这个项目真的能做。
    最最关键的是,当时国家为了早日建成现代化,对聚乙烯项目可谓是大开绿灯,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人给人。
    以至于后来有这样一个段子,某港商做的是聚乙烯下游配套环节生产。
    后来市场饱和加上经营不善破产,转手叫土地一卖赫然回血五十亿,直接扭亏为盈,而且大赚一笔。
    当时这个段子是为了抨击房地产过度发展的,但是某种意义上也能观之一二,在早期的工业化中国家给了多大的让利。
    作为一个重生人士,这方面要是不把握住,陈华江觉得自己肯定是傻。
    还没回到家,又在路上遇到一个赶着骡车卖牛奶的商人。
    “牛奶啦,牛奶啦,两毛一桶,两毛一桶啦。”
    骡车上摆着两个大号的铁桶,商人一边牵着骡车一边喊着卖牛奶的吆喝。
    但是买者寥寥,这年头还没有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说法,饮奶计划要到九十年代中期才会在国内普及。
    比较典型的就是当年成立比较早的光明乳业,就是顺应饮奶计划成立的,成立时间是1996年。
    这方面陈华江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的餐饮集团用的奶产品都是从光明采购的原材料,跟他们集团的销售经理吃饭聊天的时候得知的。
    “来一桶。”
    陈华江走了过去,对老板说道。
    牛奶可是好东西,买回家给欢欢喝,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牛奶可是缺少不得。
    “好嘞,但是老板你的桶呢?”
    老板麻溜的点头,正要为陈华江打奶,但是看他手上空空荡荡,顿时一脸蒙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