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里,三位阁老悠闲的喝着茶,谢公忍不住感叹道:“偷得几日闲。”
    李公却打趣道:“我等往日奋进,今日不过回归平常,岂可言偷。”
    谢公说:“我等窃居高位既是偷。”
    刘公也打趣:“何谈窃居高位,不过是看孩子的老管家。”
    另外两位连忙拱手:“刘公一语中的。”
    刘公又感慨:“有时候想呀,咱们殚精竭虑一生,若是皇帝批准了咱们乞骸骨的奏章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他边说边从发回来的奏折中抽出自己请辞的那份。
    “这不发回来了,还要再写一份上去。”
    大臣请辞,皇帝必然挽留。
    基本上大臣上三次请辞的奏章,皇帝若是真心不想大臣退休就会在递给谢公,说道:“你文采最好,我的也顺便写了?”
    谢公笑着说道:“我先来看看皇帝这次是何种说辞。”
    说完,打开奏折,脸色却瞬间变了。
    那表情像是憋了口气,整个脸在十几秒间变得通红。
    李公看出不对,连忙起身过去,却看到刘公请辞的奏折上龙飞凤舞的用朱笔写着一个大大的“准”
    字。
    “这……”
    李公出声,谢公也回过神来。
    连忙翻出自己的请辞奏折。
    同样是个“准”
    字。
    谁能想到为朝廷效忠几十年的元老会落一个这么不体面的下场?
    三人请辞的奏折回来后,自以为知道结果,就根本没看。
    李公连忙拿出自己的请辞奏折,脸色却更加精彩,他的奏折和另两位不同,没有“准”
    字,而是正常的挽留的话语。
    三位阁臣看着三份奏折,面色在几个颜色之间转换了片刻,谁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宁王造反,皇帝跑到了关外,谁能想到皇帝在这个时候准许了看家老臣的请辞?
    稳重如刘公也不由得叹道:“管家是好管家,少爷是真败家啊。
    罢了罢了,这就去吧。”
    李公却是尴尬,就他的辞职信没被批准,实在是不知道如何面对两位同僚。
    兵部尚书王京却在这个时候风风火火的跑了进来:“三位阁老,好消息。
    南昌城光复,宁王被擒。”
    迎接王京的是三位阁老十分精彩的面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