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务实出于一个后世业余小军迷的心态,想象过无数次自己与戚继光的之府,书生践戎马之场,虽乏本色,故自有致。”

也就是说,所谓的有致,就是不再追求本色,而是一种矫情,甚至是故作标致。

而其中所列“书生践戎马之场”

与“将军翔文章之府”

,算是道出了文武关系和社会风尚在嘉靖后期已经发生两大转变:一是文人尚武,二是武将好文。

文人尚武这里先不去说,就说戚继光喜欢读书写诗,甚至后来还有《止止堂集》问世,就极有可能跟武将好文有关。

大概是从弘治、正德年间开始,大明的武臣发生一大转变,即变为“人思务文矣”

通俗点说,就是由于升平日久,再加之文武畸重,致使主将“类能操觚,而不娴弓马干戈”

武将为何好文呢?究其根源,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了扭转武将没文化的整体形象。

武之不文,属于整体现象,历代都是如此,大明的武将们自也不能例外。

二是好文可以提高武将的声誉。

在大明朝,若要成为一代名将,而不仅仅是“悍将”

,那并非仅仅凭借自己的卓越战功就行的,必须要借助“好文”

,才能成为现实。

通过“好文”

之举,就可以“有所附丽而益彰”

譬如戚继光就因为好文,并且与汪道昆、王世贞、王世懋、沈希仪、唐顺之等当时着名文人交往,所以“其战功始着”

三是受重文轻武时风的影响,武将不得不好文。

原本,明初之时以将对敌,武将的举动还算自由。

而其后,武将就开始受制于出镇的太监,又受制于用以制约镇守太监的巡抚、总督。

文官重臣握有兵权,又借助巡按纠参武将,这样武将又渐渐受制于巡按。

这么一来,武将们面对“随在掣肘”

的尴尬窘境,无奈之下,就“不得不文,以为自御之计”

了。

可是,武将就是武将,即便像戚继光这样“好文”

,也经常得到文官们的赞誉,可是归根结底,他又不会去参加文官科举,拿不到儒生们的功名,所以在和文官的交往当中,仍然免不了在一些不经意的场合下受到文官们的轻视。

而高务实对戚继光,无论是他在这个时代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还是在为官、为人上,为了做事不顾面子的务实态度,都是十分佩服的,所以他对戚继光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

戚继光久历宦海,这点东西岂能看不出来?于是对高务实的观感就更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