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漳河畔的这场杀戮过去已经十几天了,广大民众被新任州牧的血腥手段震惊的情绪已经慢慢消散。

毕竟现在已经是深秋,田里的庄稼都到了收获了季节。

再大的新闻在老百姓眼里,也比不过多收粮食来的实在。

家家户户都在忙于收割庄稼。

今年的田地里多了大量的冀州军人的身影。

据说是新任冀州牧韩馥大人命令冀州新军除了必要的防卫力量,将全军都投入到帮助老百姓的秋收工作中来。

还不收任何费用,说是要求冀州新军支援地方建设。

往日的田地中,因为劳力不足,庄稼迟迟收不上来,各种意外造成的损耗,占了收成的一成。

今年这情况就少了很多,各家各户都是笑得合不拢嘴,这可是最大的仁政。

今年的邺城附近一定能够有个不错的收成。

傍晚时分在回城的路上,城门口的两道公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分别是招贤令,开设讲堂令。

这告示一出就是两个,难道邺城又有什么新鲜事不成?

大家凑到告示牌牌前,早有一队士卒在那里维护秩序。

还有三名负责讲解的巡城司人员在为大家讲述上面的内容。

招贤令上,是冀州官府的招纳人才的公告。

上面文字古雅,一般的乡民的看不懂的,不过没有关系,自有那府衙的负责小吏在那里为大家用通俗易懂的家乡话和大家解释。

“诸位!

招贤令上州牧大人说得清楚,现在冀州百废待兴,所以他老人家特意出资在城东设立了招贤馆。

天下的人才,这次有福了。

大人说的清楚,不论出身,不察推举人。

只要你有才华。

或文或武,都可以去招贤馆应聘,只要通过招聘的门槛,就可以立即任用。

哪怕你以前有过作奸犯科,为祸乡里,误入贼寇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想要从新开始,冀州府欢迎你的加入!”

一个孔武有力的壮汉在一旁说道:“那岂不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吗?我大汉不是选材一向需要察举才行吗?这下岂不是我们这些平民增添了许多机会。”

“谁说不是呢?所以啊!

自己觉得自己有些本事有怀才不遇的,都可以去招贤馆试试运气,据说学武的可以和韩馥大人的族侄韩浩大人或者是高览大人的族弟高平,高槐两兄弟比比箭法和力气。

只要你能坚持到规定的招数,就算被录取了。”

“那文的需要什么考试呢?”

另一个看上去穿着普通,但却是一身文士打扮的年轻人也凑在一旁,关切的问着招贤榜的一些内情。

“这位公子,你可以去招贤馆的东院试试,那里有著名的荀家子弟负责考核,这荀家可是天下闻名的书香门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